徐汇18号社区|国防公开课
发布时间: 2024-12-06

2024年9月21日星期六,是第24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即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正式施行。为加强学生国防教育,提高安全意识,艺术学院徐汇18号社区工作站于9月21日晚在艺术楼106组织同学们共同观看了“国防公开课”的直播课。

  首先,由一个小剧场开始讲述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和国防的重要性。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同时还规定国家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今年9月13日,14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这部法律的修订适应了新时代国防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国防教育领导体制改革成果,完善了学校国防教育等相关制度。

 第二部分,讲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及发展故事。

     其次是一堂国防法规课,以几个代表性问题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国防法规。

1: 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规定国防教育的重点人群是哪些?

      我国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是高中学生和大学生,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是怎么样去阐释国防教育的内涵定位的?

      这次修改国防教育法明确了国家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履行国防义务为目的,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以及科技、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国防教育。

3: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对学习国防教育做出了哪些完善?

      一是对各个阶段的学校国防教育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国防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国防观念。二是明确国防教育应当与兵役宣传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依法服兵役的意识,营造服兵役光荣的良好氛围。

      国防教育法的实施,对于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普及,提高国防教育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防空是国防的组成部分,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今天,很多城市组织了防空警报示明,为了增强青少年人防意识,提高青少年对防空警报的识别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国防课间操视频,向同学们普及防空警报的含义,让同学们明白三个不同的警报响起时应该做什么。


课间操后,公开课向同学们讲述了两个来自空军青年训练营和陆军八连的小故事。讲述了在训练营训练的艰苦历程,和传承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还有中国陆军以南京路上好八连为代表讲述战争时期中国陆军的美好品格。

最后主持人在陈列馆向同学们展示了“两弹一星”的历史伟大成就,以及许多现代科技军事武器,充分的展现了我国国防力量。

   

  通过此次国防安全教育,我们深刻意识到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最后,同学们纷纷发表了对于今天这堂“国防公开课“的感悟。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同时还规定国家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本次国防公开课中讲到国防教育的历史,还有讲述了为贯彻落实宪法规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今年9月13号,14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这部法律的修订适应了新时代国防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国防教育领导体制改革成果,完善了学校国防教育等相关制度。我们每个人都应参与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每一位同学的必修课。

——蔡凡


      观《国防公开课》了解到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展现了中国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每一幕都震撼人心,生动诠释了“强军梦”的坚实步伐。亮点在于,不仅展现了国之重器的辉煌成就,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与无私奉献,他们以国为家,用智慧与汗水筑就了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这种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描绘,让观众在震撼之余,更添一份敬意与自豪。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应增强国防观念,关心国防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沈梦希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通过观看《国防公开课》,我更加明白了国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增强了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生活在如今的繁盛强国,我们要感谢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向先辈们学习,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国防奉献力量。

——吴艾曈


小结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慎终追远,代有传承,山河景秀,英雄不朽。到这里本次国防公开课就结束了,我们每个人都应参与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每一位同学的必修课。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上海市奉贤区海泉区100号

邮编:201418   

 

Copyright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 right reserved.沪ICP备09000134号